当京剧遇上相声
来源: 北京晚报      时间:2023-08-20 10:41:06

作者:张永和

近日,大连、北京、重庆、陕西等京剧团的青年演员合作献演传统名剧《四郎探母》,被称作“南北青春组合版”。接着,大连著名老生艺术家凌珂又演出了谭派名剧《奇冤报》,并且有了更特别的“组合”——许多相声名家纷纷登台参加演出。当南方遇见北方,当京剧遇上相声,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其实,打京剧兴起,便已有此类组合演出的形式。

凌珂饰刘世昌


【资料图】

崔馨月饰包拯

周信芳马连良南北合作

1924年,当时在上海已经大红大紫,被称为“麒老牌”的麒派老生艺术家周信芳,邀请比他小7岁的、在北京正受观众热捧的马连良来上海与他组合演出。

于是,艺高人胆大的青年马连良,单枪匹马到了上海。南北两位老生艺术家相见甚欢,惺惺相惜。两人磋商决定共同合作五个戏——全部《三国志》(《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十道本》《战北原》《摘缨马》《鸿门宴》。

《三国志》中,马连良演全部孔明,周信芳前饰鲁肃、后扮关羽。演出极其成功,马连良赢得了“活孔明”的美誉,周信芳也得了个“活鲁肃”的称号。

《十道本》中,马连良演李渊以唱为主,周信芳演褚遂良以念当先。其实周信芳本来没有演过这出戏,马连良和他一商量,他说可以“钻锅”(即临时突击),这时离演出只有三天,可是个考验,马连良负责给周说戏,详详细细毫无保留。可是,要在短时间内把这十道本章的念白记熟、记准,还要开唱可太难了。周信芳确实是大演员,三天过去,上得台来,一不慌,二不忙,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且做出许多生动传情的动作身段,绘声绘色,观众叫好,马连良也从心眼里钦佩。

《战北原》里,马连良扮孔明,前唱后念,做表出众。周信芳演郑文,本来由花脸应工,由于周信芳戏路极宽,表演又有爆发力,故非常精彩。

马连良在《摘缨马》里饰楚庄王,这个角色是谭鑫培、余叔岩师徒经常扮演的,唱作繁重,还要开打,所以演员要有一定武功根基,才能显出这位“马上皇帝”的文武全才。马连良演这类角色出色当行。唐蛟则由周信芳扮演,在北京,杨小楼、周瑞安等杨派武生都扮演过这一角色。周信芳自幼学武生,也能应付自如。

马连良和周信芳还合作演出了《鸿门宴》,这是一出周信芳拿手的海派戏。他扮演随机应变、口若悬河的谋士张良,马连良扮演老谋深算却不被重视的老臣范增。马连良不会这出海派戏,也来个“钻锅”,演出前才背词儿。但他也不愧是一时之雄,演出时不但没忘一句词,还给范增加了一段“流水板”的唱。这一段唱非常有味儿,台下掌声四起,事后还灌制了唱片,风行一时。

这个大项目是谁经手的呢?过去戏班讲究七行七科,七科之中有个经励科,负责组织演出,邀请演员,一般都是富有人脉、手眼通天的人,才能担任起这个任务。当时一般大剧院的经理都是经励科,这次南北合作便是由老天蟾演台经理谢月奎撮合成的。

1931年,天津春和大戏院落成,老板管兴全、约角人李华亭都是经励科人。新型大剧院开幕,希望能来点绝的,有经营头脑的李华亭,就把正在北京演出的上海周信芳和北京的马连良,一同约来天津合作一期。于是,“麒马”梅花二度,合作5天。和上次相比,相同的戏是《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十道本》;不同的是换了《火牛阵》《一捧雪》和《八大锤》。

《火牛阵》中,马连良扮演田单,周信芳反串男扮女装的小生田法章。《一捧雪》,马连良前演莫成,后是《雪杯圆》的莫怀古,周信芳饰演《审头刺汤》的陆炳。《八大锤》里,马连良演王佐,周信芳则反串武小生陆文龙,有许多武戏,可是这位唱老生的麒老牌却出色地完成了演出。这说明南北艺术家合作演出,互相碰撞,技艺及灵感都有极大提高。

何沄伟饰张别古

王玥波饰赵大

相声名家演京剧

至于相声名家参加京剧演出,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曾邀请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侯耀文及一堂著名相声艺术家与京剧艺术家组合演出了麒派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次演出中,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饰演后部萧何,而侯耀文扮演前半部萧何,相声名家常贵田扮演夏侯婴。其他如常宝华、高英培、范振玉、郭全宝、石富宽等相声名家人人装扮起来,个个粉墨登场,参加演出。剧中的刘邦由深谙京剧的话剧艺术家杜澎扮演,该戏第二号主演韩信则由京剧名家朱锦华扮演。

侯氏父子一向热爱京剧,对京剧麒派的唱、念、做有相当的基础,故而演出不撒汤、不漏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侯耀文的前部萧何,扮相英挺,精神抖擞,唱、念中规中矩;侯宝林先生扮演的后部萧何,从扮相来说,苍老中见英气,沉稳中见霸气,有些当年麒老牌的派头。而在追韩信那一重点场子,穿厚底跑原场,一点不含糊,而那段著名的“将军,千不念、万不念,念我一见如故,是三生有幸……”的“二黄碰板”,唱的是喷吐有力,节奏准确、刚柔相济,跌宕生姿,颇有麒派的味道。人们赞赏侯宝林先生的广博吸纳,多才多艺。其他相声名家,也都各尽其职。朱锦华的韩信,京剧演员演京剧,其成绩自不待言。这一场演出,红花绿叶两相衬,在当时取得了轰动的效果。

1989年,天津市京剧团,为南派著名京剧艺术家赵松樵老先生舞台生活82周年,在天津举行纪念演出《大溪皇庄》。京剧名角云集,著名相声艺术家马三立也来了,鼻子上勾了一个豆腐块,扮演一个小花脸,是为剧中主角花德雷寿诞祝寿的来宾。他和著名花旦艺术家赵慧秋扮演的彩婆子,在场上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有趣极了。同时马三立又表演了一段数板《劝人方》,干板垛字,宛合节拍,又妙语连篇,赢得台下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应宁饰赵大妻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声与京剧如何结合?

这次北京的京剧艺术家与相声名家组合演出的京剧《奇冤报》,更是一次精彩的碰撞。大连京剧院的著名余派老生艺术家凌珂扮演刘世昌,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崔馨月扮演包拯,相声名家何沄伟扮张别古,王玥波扮赵大,应宁前演赵大妻、后再扮定远县的衙役,李涵演刘升。

当日的演出中,凌珂扮演的刘世昌,天生一条中锋嗓子,宽而不涩,亮而不尖,柔中有刚,悦耳耐听。无论是行路的“叹人生世间名利牵”的“西皮原板”,还是向老丈张别古叙说已往原委的“老丈不必胆怕惊”的名段“二黄原板”,都处理得委婉动听。特别是那一句“抓一把沙土扬灰尘”的高腔,陡然而起,自然顺畅,毫不勉强。而后面的大段“反二黄”唱段,悲怆凄楚,如泣如诉。然而,虽是诉说冤情,但腔调委婉,音色优美,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崔馨月的包拯,嗓音洪亮刚劲,清脆流畅,非常符合包拯这一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

而几位相声演员扮演的角色,无一不庄谐适度,符合人物,为本剧增色不少。何沄伟的张别古,出场时一段数板“老人难”,前面是老词,后面是他新编的与当代老人密切相关的新词。新老词淋漓尽致地讲述了一个孤寡老人种种生活艰难,由于何沄伟有相声大段数来宝的功力,所以他这段数板尽管很长,但语气的进退顿挫掌控得非常恰当,有艺术性,又很接地气,因此赢得观众阵阵哄堂大笑和掌声。后来,他来到赵大家讨要草鞋那一场,不但非常准确地刻画了张别古这一老于世故、屈辱求生的孤寡老人的形象,同时又借夸说赵大新居的机会,把传统相声《夸住宅》巧妙而自然地化入其中。最后,他还抖了一个包袱,指着嘴上戴着的髯口(胡子)说:“戴着这玩意,不好说呀!”对景生情,又引起满堂彩。

而王玥波和应宁扮演的赵大夫妻,完全以刻画人物见长,把这一对阴险毒辣的小人,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赵大害人发财以后,那种小人得志、财大气粗的嘴脸,王玥波演绎得极好。

据说这一场受观众欢迎的组合大戏,9月份还要再次上演。是谁组织这项活动的呢?是娄悦。他不是剧场经理,因多年酷爱京剧而付出心血,为“提振北京夜经济”,繁荣京剧市场做出了贡献。(张永和)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