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至,荟同师生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而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中,许多同学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中,获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
(相关资料图)
入选了腾讯2023科学苗子培养项目的四位荟同学子——李尚霖和李圜祺,以及吴如璧和王天予同学,在这个假期里与来自全国15个不同省级行政区的 68位对科学充满热情和好奇的优秀学生一起,参与到为期26天的科学苗子特训研学营中。
他们在——
ꔷ科学苗子培养项目学术委员会成员、著名神经生物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 - 鲁白教授
ꔷ 腾讯SSV创新办学实验室负责人 - 孙懿
ꔷ 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 - 沈晓骅教授
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 郭帅教授
ꔷ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 - 苟利军教授
ꔷ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 - 蒋兴宇教授
ꔷ清华大学 - 张莹莹教授
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万贤纲
ꔷ中山大学- 俞弘毅教授
等众多大牛导师的支持和带领下,参与到这项极具挑战的活动中。同学们分为了数学组、物理组、生化组、计算机组,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进行研究性学习、阶段性汇报。
他们在这624个小时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一起创造了许多美好快乐的瞬间,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科研成果。
对荟同李圜祺同学而言,这是一段充满挑战性的非凡经历:
炎夏七月,我和其他6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一起进入了“腾讯科学苗子科研特训营”。作为物理组的学生,我和李尚霖(荟同学校)、荣梓华(人大附中国际部)研究的课题是“低维体系磁性、热学性质研究”,导师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贤纲,万教授的博士生穆宇轩是我们的助教。
▲ 李尚霖同学(左),李圜祺同学(右)
在他们严格、耐心的指导下,我们每天都在大量吸收相关知识,对课题的研究日益深入。特训营每天都安排了国内知名教授的讲座,我几乎一场不落地听完了每一场讲座,教授们对于前沿科学的介绍,对科学探索重要性的论述,对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的路径……给我打开了一扇扇新奇的大门。
特训营的68位同学,从一千多名申请者中选拔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很投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浓厚。每天晚上,躺在宿舍的床上,我在回味这一天的收获时,都不免感慨,如果不是科学苗子计划这个平台,那么,作为一个深圳的九年级学生,我是不可能有机会那么早接触到理论物理的知识和教授们对科学研究的思考的。
科学苗子特训营的结营仪式上,教授们对我们寄予了希望,虽然特训营结束,但我们的科研还在继续,10月,我们将进行科研论文答辩——这对我来说,将是一段充满挑战性的非凡经历!
在本次特训营中,同学们体验了150+小时真实的科研过程,在导师/助理导师的带领下,依次完成了营前学习汇报、开题报告、营地研究、结营汇报、成果展示5个科研阶段, 实现了5大学科中31个前沿课题研究的进展突破。
李尚霖是荟同12年级毕业生,目前他已前往多伦多大学开启大学旅程。他趁着最后的中学假期,参加到这场独特的科研探索活动中。
在营地开始前的前置学习中,我前所未有地尝试挑战新事物,走出舒适圈,从零开始接触完全在我所学知识之外的新领域;在为期接近一个月的科学苗子特训营中,我收获了新经验,学懂了新知识,理解了新思维,看见了新事物,听见了新声音,结交了新挚友。
我记得童年时在一片盐湖边捡到过一颗透亮的盐砖,自此就为盐砖华丽的样子发问:为什么它能结晶?这块盐跟石头的性质一样吗?它相比于其他石块有哪些特别之处?在今天学习完了晶体以及固体物理后,我终于借助数学的力量对这些问题有了逻辑性的解释。但是更多跨学科问题也随之而来。跨学科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不过也许就和“盐桥”,一个可以维持一个供能体的电解质平衡的工具一样,我们仍需继续寻觅科学和真理的盐桥。
除了科研,同学们还参加了6场科学家讲座/座谈会,7场助理导师主题分享,在这些精彩纷呈知识交流与交锋中,了解到更多未曾探索的领域,得到了很多启发与思考。
“生命就像一个从0到1的过程,别人只能帮你走出0.49,剩下的就靠自己了。”
王天予同学认为,数学不是物理的工具,而是诠释事实的两种角度:
一个学科的世纪难题,可能用另一个学科的办法就可以轻松解决。量子物理中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俗话说就是“二者不可得兼”。
而恰好在数学中存在这么一种东西乘法运算时可以不满足交换律——矩阵。于是,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它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套符合逻辑的表述并量化量子力学的体系。两个看似不着边的东西,竟可以联系在一起。就如导师们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是硬道理。”
在科学苗子,我们做科研,随时随地可能会跳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点子,也许是听其他科目教授讲座的时候,或者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它们如洪水般涌入脑子,就如一首交响曲,又随着犹豫被匆匆冲走。
我很羡慕有些同学去到哪里都带着本子和笔,要向他们学习,养成这种习惯(并不一定是做科研的时候才这么做)。
我想特别感谢此次特训营的导师、同学和主办方,是你们让我产生了思想之飞跃,让我真正地学会了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以及让我感受到科研之深奥。
最后,我爱科学苗子!
学术研究之余,同学们还投入55+小时了解真实的社会与产业前沿,参与了3个非常有意义的公益主题分享和2个公益实践活动,理解了科技向善的内涵和科技发挥的力量。并且参观了2个行业实地,聆听了10个精彩的行业导师分享,深刻领略到科学的魅力,和科技的无限可能。
吴如璧同学很荣幸在中学阶段就能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科研话题,他更在腾讯组织的公益项目中看到了科技改善人类生活的力量。
非常感谢26天科学苗子项目。参与这个项目让我有机会亲身经历整个科研过程,同时结交了志同道合、优秀的同龄人,特别感谢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帮助和支持我们的刘教授和陶博士。希望未来能再次相聚并在更高的舞台上合作。
这个项目不仅限于科研,还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和发挥我们全面的个人能力。我们参加了篮球对抗赛、歌王大赛、知识竞答和辩论等活动,让我们度过了充实的课余时间,并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
腾讯在项目中安排了许多公益活动,让我们认识到科研的社会价值和腾讯的主旨“用户为本,科技向善”。我参加了由腾讯和深圳无障碍协会主办的公益活动,帮助盲人参观博物馆,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易。而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帮助他们。
非常感谢科学苗子项目和腾讯,给了我如此丰富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将继续努力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在营地的最后一天,同学们迎来了活动的尾声——结营典礼。
荟同吴如璧同学担任本次结营典礼的主持,他与大家重温了鲁白教授的话,“科学研究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探索未知、发现真理为‘真’,实事求是、敢于挑战为"善",满怀好奇、享受其中为"美’”。我相信今天作为科学苗子的我们,在数年之后,必能成为参天大树。”
▲吴如璧同学(右)担任本次结营典礼的主持
同学们表演了精心编排的 mini 项目,受到导师们一致好评。科学家们为所有的学员颁发奖项,并送给孩子们最真诚而珍贵的寄语。
大家共同观看了结营视频,回顾这 20 多天里的学术之路和生活点滴。大会还表彰了热心的志愿者同学们,感谢他们在营地中对集体的热心贡献。
科学苗子特训研学营已悄然落下帷幕,而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索还在继续。在今年10月,他们将进行最终的科研论文答辩,而未来,还有更多未知的探索等待着他们。
同学们的努力与成就令人鼓舞,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科技教育充满期待。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下一代探索、创新与合作的能力。
荟同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潜力成为推动未来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荟同将会与社会各方资源携手共进,支持孩子们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挑战,创造更多的可能!
深圳荟同学校
新学期首场开放日
欢迎幼儿园、中小学家庭参加
亲身走进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荟同校园
了解荟同学生们精彩的一天
上一篇: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防城港站开赛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学期已至,荟同师生们带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而在刚刚过去
新华社南宁9月7日电(记者卢羡婷)2023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防城港站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