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以帝王为主线的,其实越发展到最后帝王权力越集中,美曰其名是中央集权。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制度上的不断完善,越是后面的朝代皇帝权力越大,这种中央集权的过程还算顺利,像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明朝和清朝就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而随着皇帝权力的日益强大,皇帝的虚荣心满足上也是胃口变得越来越大。比如说封禅泰山这个帝王顶级荣誉之事,本来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后世帝王再封禅泰山时也会掂量掂量自己,没那个水平就是自己硬上,大臣也会不同意的。但随着后面朝代的皇权加强,封禅泰山的水分也是越来越大,秦皇汉武之后封禅泰山的皇帝有: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汉光武帝不说,其他的皇帝越到后面越是水分大,以至于宋真宗厚脸皮封禅泰山以后,后代帝王不屑与此为伍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封禅泰山,不过也可以由此看出皇权的加强。
(资料图)
而庙号和年号这种皇帝代称更是可以反映出皇权的加强。
庙号和年号是封建帝王的专属,下面贫道以这个帝王专属来入手分析君权的加强过程。
像唐朝的诸如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都是庙号,通俗点来说庙号就是带祖或者带宗的。以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的庙号是太宗,年号是贞观。后世习惯以其庙号再加上所在的唐朝来代称。
像清朝大家熟悉的诸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就是以年号称呼的。以乾隆帝来说,他的本名是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是高宗。乾隆只是其年号,后世习惯以年号来代称。
为什么唐朝多以庙号代称皇帝,清朝多以年号代称皇帝呢。接下来贫道来具体说说。
因为庙号这种东西其实在唐朝之前属于是稀缺物,不是说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的。像西汉十二帝只有七个皇帝有庙号,到了东汉成立以后光武帝认为其水分太大,还废除了三个,西汉也就是四个皇帝拥有庙号,别说中国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没有庙号,就是鼎鼎有名的汉武帝庙号也只是世宗而已。
到了唐朝随着皇权的集中,庙号这种东西就开始泛滥起来。(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因为唐朝皇帝的年号也是换个不停,比如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就先后拥有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年号,所以后世人习惯以庙号来代称唐朝皇帝。
历史发展到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清时代,庙号泛滥已是正常现象。但明清两个朝代实行的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皇帝一辈子只用一个年号,到了清朝更是出现了康熙这个历史在位最长的皇帝和乾隆这个历史上实际在位最长的皇帝,两人在位时间加起来共121年,用的康熙和乾隆年号自然是声名远播,而且不同于皇帝名字和庙号什么的称呼有忌讳之类的,年号称呼起来没什么讲究,所以发展到后世称呼明清皇帝时都习惯以年号来代称。
当然明清有两个特殊例子,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拥有两个年号,因此一般人习惯以其庙号或者本名来称呼。
关于一世一元制的制定其实还要感谢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后比较务实,看见历代帝王的年号不少,感觉简直是花里花哨的,所以自己只用了一个年号,并且规定后代子孙也是如此。清朝入关以后清承明制亦是如此。说起来今天叫明清皇帝这样好叫好记,还要感谢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之举。
说白了随着君权的加强,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等越来越泛滥。所以当下是以不同的时间段,用最合适的简短帝王头衔来代称皇帝本人。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下一篇:最后一页
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以帝王为主线的,其实越发展到最后帝王权力越集中,美
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山海岸城pvc地胶板定做,南山海岸城这个很多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